时隔多年再看《刘三姐》,才发现处处充满了美学的韵味

《刘三姐》是一部由苏里导演,根据广西壮族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电影。

它是中国大陆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

,一上映就风靡于全国。曾获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美术奖和最佳女演员第三名等奖项,凸显出影片的艺术成就。

影片主要向我们讲述了勤劳善良的壮家女孩刘三姐用山歌带领乡亲们反抗财主莫怀仁的故事。其间所展现出来的风土人情,人物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颇让我有美的感受。

那么,

下面就从桂林独有的风情美和人性美两个方面来鉴赏《刘三姐》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学韵味。

一、桂林独有的风情美

(一)桂林山水

宽阔的江面上,一条小船在江中停泊打鱼,甜美悠扬的歌声由远及近,刘三姐驾着一树枝缓缓而来,仿佛一面动态的山水图画,这便是《刘三姐》影片的开头,借用独特的山水照映神话传说的故事,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梦幻的场景。

但透过优美的景物背后,其实更多的是辛酸史。优美环境下孕育的人们本应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却因为莫怀仁这个财主的欺压,使得人们整日不得安宁。郁郁葱葱的茶山,不准人们采摘;满山的树木,不准人们砍伐;探出头的鱼儿,不准人们捕捉。人地和谐的背后不是天人合一,而是穷困潦倒。善良淳朴的壮家儿女们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朝而起日而息,仍旧终日不得温饱,美丽的风景下映衬人们失落的心。

比如在表现刘三姐伤心难过的心境时,导演并没有采取直接痛哭流涕的表现形式,而是通过特写镜头对准窗外几只自由飞翔的小白雀来反衬出刘三姐此时的孤苦无依,表现出她勇敢坚强的一面。

从而赋予自然景物活的灵魂,它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更多时候它承担着社会象征的作用。在历史长河里,随着文明的变迁,人类的进步,象征意义被越来越多地映射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处风景,它是自然的产物,也是情感的体现。它的构成往往掺杂着社会道德,历史文化的多重影响。电影里的风景不是由山川河流的简单推测。它是文化的代言与文明的标签,是人们内心的情感认同。于是自然景观就成为了《刘三姐》影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让我们在观看故事的同时,还体会到了美的感受。

(二)音乐美

音乐有血一样的炽热,有无以言表的激情;我们聚坐在一起,领悟着自己的心声。——阿.西蒙斯

音乐是不分国籍,不分性别,不分老幼,不分高低贵贱的快乐源泉;是人们失意时的解药;是精神支柱。在电影《刘三姐》中音乐已成为人们反抗财主,寻求独立生活的重要手段,她们把山歌融入到生活当中,形成了一种无处不歌、有人即歌的习俗

,一直到今天壮家儿女们都会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进行唱山歌比赛,以此来缅怀刘三姐。

山歌是最能表达内心情感世界的媒介。

有些晦涩的语言可以通过山歌形式进行表达。譬如刘三姐与阿牛哥互生情愫,按照壮族传统婚姻说法,是需要女方做一个绣球送给男方以此来确定关系。刘三姐也给了阿牛哥做了一个绣球,两人相对而坐谁都没办法先开口,刘三姐机灵一动唱到:“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青藤要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竹子当收你不收,荀子当留你不留,绣球当捡你不捡,空留两手捡忧愁。”借用山歌将情义进行到底,两人于大榕树下私定终身。

山歌是最有气势的声音,在权贵面前可以震士气,壮胆量。

歌声一起四面八方亲人来相聚,莫怀仁想在人民的土地上插上禁止采茶的牌匾,众人齐声就足以把牌匾砸碎。山歌显示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量,不讲究压韵、对称,不求华丽辞藻,随口一出便能威震四海,吓跑莫怀仁。

山歌是最能维系人心的纽带,也是人们苦中作乐的精神食粮。

没有好茶好饭招待客人,只能用山歌敬亲人。这是邻里乡亲关系最好的写照。他们经常一起上山采茶唱歌、田间劳动唱歌、休息也唱歌。一个能把歌融入骨子里的人,不管面对多大的艰难险阻,都能以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因而在看《刘三姐》时,明明他们已经被莫怀仁压得完全喘不过气来了,却让我们觉得他们还是很快乐,这就是音乐带给我们美的感受。

《刘三姐》作为中国大陆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电影,所塑造出的刘三姐淳朴活泼、天真善良,具备着自然环境特有的活力。让观者能够通过感受刘三姐的人格魅力,感知到桂林内在的风土人情。因此,《刘三姐》中的人物情感与性格是自然环境影响下的产物,鉴赏《刘三姐》的风情美,便是在鉴赏人性美。

二、桂林独有的人性美

文学大师沈从文在他的《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说道:“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这是沈从文先生对人性的认识,也是我们现代社会所寻找的善良、纯真。而所谓的人性美就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征,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的人性,人性美才能得于充分实现和肯定。简单地说,

人性美就是我们每个人真善美的一面。

苏里导演利用桂林得天独厚的水深、山险,将希望架构于交通闭塞、人烟稀少、富有西域风情的江南边陲。由于经济不发达,缺少现代工业文明侵扰,桂林保留着淳朴的民风,基本上能够在自然环境中实现自给自足,进而其人性善良的一面得以展现。

正因为如此,苏里导演在拍摄《刘三姐》时,注重对桂林人古朴纯真、勤劳勇敢、忠厚老实的捕捉,依托朴实无华的镜头,直观地呈现桂林人民最原始、最纯真的人性美。就如同上面所说的桂林的人性美与风情美是互为表里,相互衬托的,是桂林田野风光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在欣赏风情美的同时,通过情节梳理和人物性格的鉴赏,能够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挖掘出只属于《刘三姐》中的人性美。

(一)刘三姐之美

刘三姐的人性美主要体现为爱情美、勤劳美、品性美。

在《刘三姐》影片中,刘三姐整日与山水作伴,不是上山砍柴、采茶,便是与江相望修补渔网,所结交之人也都是邻里乡亲,丝毫没有沾染上城市的不良气息,她聪明伶俐,富有乡村女孩所特有的淳朴、天真,仿佛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对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尤其在爱情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那天船上一见阿牛哥,刘三姐便对眼前这个大汉心生情愫,

想看他又不敢正眼看他的矛盾心理,这正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内心最真实的写照,是洋溢着美与爱的柔情之美。

这样柔情的女子,在面对莫怀仁的管家以及莫怀仁的时候,她却表现出异于往常的举动,丝毫不胆怯。管家想找李老头,她挡在前面,骂管家是走狗;就连莫怀仁在眼前她也没有退缩,上前直指莫怀仁是喝尽人民血的强盗头。可以说刘三姐的人性美是在于善良勇敢勤劳、在于对爱情的向往、在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对爱情与反抗财主的斗争中,刘三姐的人格魅力得于展现出来,并通过对阿牛哥的爱恋,对哥哥妹妹的关心,对莫怀仁大财主的厌恨,体现出刘三姐人性最美好的一面。

因而导演在对刘三姐拍摄时,往往都是采用特写镜头强光,对刘三姐的人性美进行发扬光大,从而也让我们更能深刻体会到桂林人特有的人性美。

(二)阿牛哥之美

在《刘三姐》中,阿牛哥对刘三姐爱情的忠诚,能为爱情弃自身生命而不顾,深入虎穴救刘三姐的举动,把人性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一下子便能体会到爱情的真挚。

导演通过对比蒙太奇的方式,将莫怀仁与阿牛哥进行对比,从而突出阿牛哥的质朴善良和忠贞。

莫怀仁也对善良的刘三姐一往情深,但他表倾心的方式是绑架,好茶好饭好绸缎伺候企图通过摧毁刘三姐内心防线的方式对其进行残害,手段极其恶劣、卑鄙,也突出他内心最丑陋的一面。而阿牛哥虽没有莫怀仁富有,但他却一直在尽我所能帮助刘三姐,他对刘三姐所做的一切是无怨无悔,没有任何私心的。

以此形成的效果反差,进而表达出阿牛哥对刘三姐的爱情美。

(三)李老头之美

《刘三姐》的人性美还表现在李老头对刘三姐的关心上,表现在对待生活的乐观上。从李老头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几百年前壮族劳动人民的代表,他憨厚、勤劳、善良、老实本分、忠于职守,虽然一贫如洗,却从不索取,倾尽所有帮别人,不求一丝一毫的回报。

尤其表现在对刘三姐无微不至的照顾上,他们并没有血缘关系,初次相遇听了刘三姐的遭遇之后,便把她带回家中,待她比待自己的亲身女儿还亲。他慈祥,凡事只求不愧于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在对李老头人物形象的竖立上,总是借用道具衬托,无时不将桂林山水与李老头划船江中扑鱼的情景相融合,无时不利用手中的铁铲木棍等道具来凸显出李老头的勤劳美、品行美。

(四)邻里之美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谚语

这句话在《刘三姐》中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刘三姐被抓,幺妹一路狂喊,所到之处人们拿起木棍紧跟其后,几秒功夫人山人海众志成城下决心要把刘三姐给救回来的场景,

足以见其地方淳朴的民风。它是区别于爱情,亲情而独立存在的情愫。具体表现在好客、助人、本分上。导演在表现邻里和睦的场景时,通常都是采用大场面进行凸显,不管是家中休息、山上采茶砍柴,还是与莫怀仁对歌,营救刘三姐,都不是一人所为,通过大家一起行动来呈现出邻里关系之美。

并不是所有地方的人,都能为了事不关己的事情奋起反抗,而西南边陲里大山深处的人们却可以,这种美是任何财富都无法换回来的,因而更加极具特色。

可以说,邻里之美是桂林人性美的总体表现,而刘三姐,阿牛哥、以及李老头则是桂林人性美的具体代表,以此来赏析电影,能够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桂林独有的风土人情。

三、结语

《刘三姐》是一部我看了不下五遍的电影,一开始只是纯粹被她甜美的歌声所吸引。直到我亲自到了桂林,在漓江边上看到了老人穿着蓑衣,划着竹筏在江中撒网的场景时,我才突然醒悟过来,

原来《刘三姐》最动人的地方,不仅仅只是山歌,还有一幅幅美如画卷的风景所孕育出的淳朴善良的人们。

因此,我们在观看《刘三姐》的同时,不妨也去看看其背后所折射出来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