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为什么没有李白、杜甫?碾压李杜,他们凭什么?

那么问题又来了,唐宋以来那么多文人,能写出惊世文章的也有许多,如王勃《滕王阁序》、杜牧《阿房宫赋》,甚至被许多人誉为“千古第一奇文”,却为什么没能入选八大家,反而是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入选呢?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八个人开启了古文运动,具备开创性。并经历了数百年的坚持,终于得以让复古散文迎来正道的光。

中唐韩愈提出“古文”这一概念,是指先秦至汉代以来的古代散文,其内容充实、行文自由、朴质流畅,与六朝以来流行的骈文形成对比——骈文讲究对仗工整、声律铿锵,常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又称“四六文”。

骈文过于讲究句式,堆砌辞藻和典故,形式大于内容,哪怕是《滕王阁序》这种骈文精品,也几乎一句一典。王勃是千古奇才,辞藻、典故、内容三者的相对平衡他尚能把握,而更多不如王勃的人,就只剩下堆砌了。

于是韩愈首倡古文运动,柳宗元随之响应,彼时韩、柳已成当代文宗,骈文遭到重创。苏轼为韩愈写碑文说“文起八代之衰”就是指这件事儿。

韩、柳兴起的古文运动只取得了暂时性胜利二位先生先便后去世,以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为代表的骈文好手又占据上风,因为这三人都排行十六,故称“三十六体”。

五代至宋初,浮夸华丽的文风比前代更甚,前蜀的牛希济评价当时文风说“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文章都以妖艳为胜了,还谈什么文以载道呢?

五代乱世结束,宋朝进入稳定时期,这时候就该考虑思想性了。于是欧阳修站了出来,引导了宋代古文运动,也是继韩、柳之后的第二次古文运动,这次会彻底把骈文打退出历史舞台。

而且,欧阳修是韩愈、柳宗元的文章粉,对二人推崇备至,他引导古文运动,可以算是替偶像完成未竟的事业了。

欧阳修之后是三苏,老爷子苏洵虽然科举成绩不咋样,但他的文章得到了欧阳修的大力赞赏,并推荐给朝廷,晚年也短暂迈入仕途,算是实现了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伟大梦想。

苏轼、苏辙更不必说,都是欧阳公最看好的后生,老先生声称要为让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这是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

曾巩是欧阳修最得意的门生,科举阅卷看到文章写得好,认为只有我的学生曾巩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为了避嫌都不敢给第一名。他自然要继承恩师的衣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随便看看